

安徽池州深耕“以竹代塑”一根竹子的“十八般武艺”
发布时间 : 2025-02-24 浏览次数 : 次一支仅卖几分钱的竹吸管、小竹签、小竹筷等竹产品,能做成多大的生意?有多少技术含量?
1月2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由中国主导制定的《ISO 16830:2025 Specification of bamboo drinking straws》国际标准(以下称为《竹饮用吸管》)。该标准由安徽鸿叶集团和国际竹藤中心联合制定,是国际上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
牵头制定此项国际标准的企业,位于池州高新区。30多年来,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从小作坊起家,专注于竹产品开发,以技术创新和迭代研发,把小竹子做成了大产业。目前,该集团产品规模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远销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月6日,鸿叶集团生态竹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记者现场看到,偌大的车间里仅有4名工人在管理,一排排智能设备正不停地“吐”出竹吸管。
“我们不是国内第一个做竹吸管的厂家,但我们产品的品质及加工量、出口量现在处于领先水平。这150台智能设备,日产超500万支,每年能生产20亿支竹吸管。”鸿叶集团董事长殷明亮告诉记者。
正是凭着这支小吸管,2023年12月,鸿叶集团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营企业,受邀参加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议程中的“以竹代塑——应对塑料污染、缓解气候变化”主题边会,向世界分享中国“以竹代塑”经验,展示中国企业应对塑料污染、缓解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议题的责任担当。
在竹吸管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鸿叶集团并未止步。2023年3月,针对方便面及快餐市场对塑料叉勺的替换需求,再次成功研发出竹制内螺旋“拼接筷”,成为新一代“以竹代塑”产品。去年,他们又与无锡平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成功开发出竹制内螺旋“拼接筷”智能生产设备,实现了该产品的智能化生买球的app产。
1993年,殷明亮看中了家乡丰富的毛竹资源,在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创办了一家竹制品加工作坊,产品以雪糕棒为主,主要销往本地及周边冷饮企业。然而,到了20世纪末,冷饮行业逐渐低迷,加工厂受到冲击。
企业生死攸关之际,殷明亮决定产品转型,生产一次性竹筷、竹签两个系列产品,让加工厂重新迸发了活力,并于2000年把小作坊升级,采用公司化运营。
竹吸管自动化智能生产设备曾一度难倒3个博士团队。全球禁塑后,鸿叶集团从2017年开始,聘请第四个博士团队,先后耗资1000多万元,于2020年成功研制出一套自动化生产设备,首创竹吸管飞行跟随打孔装置,大幅度提升竹吸管生产能力,竹吸管生产由300支/小时提高到2000支/小时,单支竹吸管成本由0.2元下降到0.04元。
鸿叶集团近三年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外观专利3项、国际PCT专利5项。以“新”求质,新质生产力在鸿叶集团汩汩涌动。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鸿叶集团的竹制品生产正走向智能化,竹料废弃物也实现了循环利用。目前,该集团每年使用约60万吨原竹,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竹签、竹筷、竹吸管三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去年,共实现产值10.2亿元、自营出口6000万美元,成为池州外贸出口和乡村振兴产业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鸿叶集团的系列科技创新和循环发展实践,是池州市竹制品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剪影。
池州是安徽省重点林区,竹林面积62万亩,其中毛竹面积57万亩,拥有万亩以上连片竹林的乡镇24个,连片竹资源培育基地11个。以前,成片的毛竹或是被村民砍去生火做饭、做家具,或是烂在山林里,经济价值很低。
“山里毛竹现在有了大用处,村里建起2座竹材料生产加工厂,每年能加工3500吨毛竹。”贵池区梅街镇毛竹加工基地负责人胡德胜介绍,每年旺季,加工厂都要就近招聘40多名村民,进行毛竹切割加工,再送往鸿叶集团。
依托竹资源优势,池州市坚持把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将“以竹代塑”作为全市“十大低碳应用示范场景”予以重点打造。
该市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社会宣传引导等“五大行动”。依托鸿叶集团,该市构筑皖江竹产业经济圈,促进林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有效对接,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在2024安徽首届“以竹代塑”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池州高新区与中车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池州设立全国分布式循环经济产业园总部基地,在全国楠竹资源集中的地区分布式布局不少于50个循环产业园,通过高科技热解技术强化竹加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打造源头减量、资源循环、末端治理的全竹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池州模式。
2024年,池州市竹产业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26%,带动农户就业近4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打造竹林观光旅游线条、竹元素森林康养基地5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眼下,池州正在筹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竹半成品收储交易中心,集成交易、收储、加工、物流等重要功能。竹产业的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活。(记者 徐建 通讯员 赵冬至)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