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具虚假报告、伪造检测数据一批违法典型案例公布!
发布时间 : 2025-02-18 浏览次数 : 次根据《浙江省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发布管理办法》,浙江省日前公布2025年度第一批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本批案例涉及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危险废物非法处置、加油站回收装置泄露、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土壤污染环境防治等领域,在部门联动、非现场监管新技术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该案件是一起以车辆维修机构维修设备功能异常和维修、收费项目异常为线索来源,通过追踪发动机控制单元(CVN)号异常变更、查处破坏机动车车载诊断排放系统的典型案例。
2024年7月18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平分局执法人员对辖区内某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开展检查,发现该公司车辆维修诊断设备专用平板电脑上有全能王、刷写王和清码王等程序,具备OBD刷写等功能。进一步调取该公司车辆维修清单和收费清单发现,该公司历史维修车辆中,有两辆车存在发动机电脑板系统刷新等维修项目。
为核实企业是否存在虚假维修情况,执法人员通过协助查询、信息共享机制,向杭州市交警大队调度疑似问题车辆历史检测信息,掌握车辆历次年检所在区域,并根据检测区域信息进一步以线索调取函的形式向各地环保部门调取车辆前期尾气检测相关情况及记录。经过再三比对,上述疑似问题车辆发动机控制单元(CVN)号在车辆维修前后发生了变更。
8月30日,执法人员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询问,企业负责人承认,上述车辆因动力不足送修,维修后相应故障提示一直无法消除。随后,维修人员使用专用平板电脑的OBD刷写程序对车辆诊断系统进行了刷写,通过违法违规手段消除故障码,使得车辆在OBD系统异常、尾气排放有可能超标的情况下,“顺利”通过检修。
该公司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对该单位处以罚款1万元。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超标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更为严重。机动车车载诊断排放系统(OBD)作为车辆污染物控制装置,承担着车辆排放性能故障诊断、报警提示等功能。发动机控制单元(CVN)对于优化机动车燃料燃烧过程、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动机保护至关重要。
该案中,相关维修机构在自身无法维修车辆“动力不足”问题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建议车主将车辆返厂检修,反而通过刷写车辆OBD程序、清除故障码的形式,直接变更车载排放诊断系统(OBD)对车辆故障信息的读取,从而完成检修,让“问题”车辆“带病”上路行驶。
执法人员以车辆维修机构维修设备功能异常和维修、收费项目异常为线索,通过部门联动、区域协作,跨省调取车辆在维修前的检测记录码进行比对,最终查实维修机构相关违法行为。
本案的查处对该机动车维修机构无视法律规范、随意破坏机动车诊断排放系统行为提出了严正警告,同时也对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相关违法行为形成震慑,并为后续查办同类案件提供了有力指导。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大气保障督导组对嘉兴市南湖区某加油站进行检查,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南湖分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该加油站加油枪及储油罐法兰等相关点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加油机17#加油枪开口管线#加油枪开口管线#油罐法兰油气泄漏值为38757.6μmol/mol。以上指标均超过《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20,标准限值≤500)。
经查,该加油站安装了一次、二次和三次油气回收系统,由于法兰及油枪螺栓松动,导致部分油气未被油气回收装置回收,泄漏至外环境。
该加油站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零八条第四项的规定,嘉兴市生态环境局责令该加油站改正违法行为,并于2024年2月对该加油站处罚款人民币20000元。
为了持续深化VOCs综合治理,加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恶臭异味扰民问题,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强化对加油站污染防治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在本次专项检查中,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专家+监测+执法”联动的模式,对加油站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以及油气回收装置运行情况开展检查,并开展油气回收监督抽测,严肃查处各类油气回收装置不正常运行问题,有效遏制了污染行为的发生。
该案件为绍兴市在开展移动源及相关第三方专项整治中,利用“环保天眼”系统发现的一起车辆检验机构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案件。
2024年7月25日,柯桥区“环保天眼”系统(柴油车黑烟抓拍系统)探测到某柴油货车尾气排放明显可见黑烟,监测信息显示林格曼黑度2级(限值1级),判定超标。
执法人员查询柯桥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信息系统,显示该柴油货车于2024年5月22日在绍兴某车辆检测有限公司通过检测。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柯桥分局执法人员根据该问题线索对绍兴某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开展执法检查。
经调查核实,该公司在上述柴油货车尾气明显可见黑烟的情况下,仍出具结论为合格的检测报告,该行为已构成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违法事实。
该检测机构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柯桥分局对该车检机构处罚款1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00元。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是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本案中,执法人员通过柴油车黑烟抓拍系统发现案件线索,通过溯源倒查的方式精准锁定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对此类案件的发现和办理具有借鉴意义。视频抓拍、过程数据分析这些非现场执法手段的应用有效提升执法效能,为破解移动源执法点多人少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路径。
本案的查处对包括机动车检测单位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形成有效震慑,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该案件为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通过行刑衔接机制深度联动,利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车辆追踪、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手段查获的一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典型案件。
2024年3月,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东阳分局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辖区内有加工点将废油桶卖给流动收购人员。涉案人员流动性强、手段隐蔽,东阳分局立即与公安部门启动行刑衔接机制联合办案。
公安部门运用“雪亮工程”技术手段开展侦查,利用视频监控网络发现收购人员踪迹,利用车辆追踪技术溯源近两个月内涉案车辆收购危险废物的轨迹和位置,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采集嫌疑人信息。根据公安部门侦查确定的车辆轨迹,东阳分局现场检查收集相关企业的资料,确定废油桶的来源和危险属性。
5月6日,两部门联合开展收网行动,于东阳市白云街道白云文化城西南侧的空地处将涉案红色大货车当场查获,并在大货车车厢内发现油桶切割装置。
经查明,2024年3月初,犯罪嫌疑人郝某某等人在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借用一辆红色大货车进行改装,在车厢内切割废油桶和废溶剂桶,并用油布对车辆和切割后的油桶进行遮盖伪装。
现场检查时,堆放在车厢内后部的废桶桶盖表面有大量油污流出,并渗入周围土壤。经检测周边土壤内多项特征污染物严重超出背景值。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东阳分局根据专家意见出具了《关于某货车非法收集处置废包装桶危险特性认定意见》,认定涉案废包装桶为危险废物。
郝某某等人的行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7号)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已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污染环境罪。
2024年7月23日,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东阳分局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三条、《关于印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通知》(环环监[2017]17号)第五条之规定,将该案移交东阳市公安局。当日,东阳市公安局对郝某某等人污染环境案立案侦查,相关当事人被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深化行刑衔接,实现共享共治。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深度联合办案,通过共享公安机关雪亮工程的车辆追踪、人脸识别等各类科技手段,精准掌握涉案人员的行动轨迹和身份信息,为前期的案件查办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打破固有思维,遏制新型犯罪。近年来,在持续开展“两打”专项行动的高压态势下,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方式花样翻新。本案当事人在车厢内进行危险废物切割等违法处置,极具隐蔽性,此案的破获为日后生态环境部门查处类似案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强化技术支撑,助力固定证据。生态环境部门对现场污染土壤开展环境监测,结合废油漆桶的来源及现场情况对涉案的废油漆桶出具危险废物的认定意见,为本案的证据加强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
2024年9月4日,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执法人员对辖区内重型柴油车进行检查,发现杭州云勇工程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所属的某重型柴油泵车仪表盘有故障灯亮起,进一步检查发现该车氮氧传感器插头脱落、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处于闲置状态。
武义分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该车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简称OBD)故障数据进行读取,结果显示该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故障,无法使用。该公司明知车辆排气污染控制装置无法使用,未进行及时维修,继续使用该重型柴油泵车进行作业。
该公司在氮氧化物传感器处于完全断开、排气污染控制装置闲置的情况下,继续使用相关车辆进行运输作业,其行为违反了《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禁止擅自拆除、闲置、破坏机动车车载排放诊断系统、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排气污染控制装置,或者删除、修改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的数据”的规定。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依据《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擅自拆除、闲置、破坏车载排放诊断系统、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或者删除、修改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数据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机动车所有人处五千元罚款;对机动车维修单位处每辆机动车五千元罚款”的规定,对该公司处罚款人民币5000元整。
移动源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柴油车尾气是移动源污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治气攻坚的新形势下,加强柴油车污染源治理与监管势在必行。柴油车氮氧化物传感器属于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能实时监测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并反馈给尿素喷射模块,是启动尾气处理的关键模块。
涉案公司在明知氮氧化物传感器脱落,排气污染控制装置未运行的状态下仍让柴油车“带病上路”,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该案的办理有助于倒逼柴油车车主深刻认识尾气排放治理的重要性,自觉加强车辆污染控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推动柴油车行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该案件是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造新城分局办理的转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未落实电子转移联单制度的典型案例。
2024年11月1日,根据群众举报,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造新城分局执法人员对衢州某矿业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根据该公司环评审批及验收资料,其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要求出售综合利用。
现场核实资料发现,2024年8月起,该公司转运污泥至衢州某建材有限公司、龙游某建材有限公司,2024年10月起,部分污泥转运至衢州市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期间,该公司未按要求使用电子转移联单和纸质转移联单,转移活动完成后,也未按要求补录电子转移联单。
衢州某矿业有限公司转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未运行电子转移联单的行为,违反了《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转移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的,相关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单位应当通过省固体废物治理系统运行电子转移联单。确因特殊原因无法运行电子转移联单的,可以先使用纸质转移联单,并于转移活动完成后十个工作日内补录电子转移联单”之规定。
根据《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转移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建筑垃圾未运行电子转移联单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之规定,衢州市生态环境局责令该公司改正违法行为,并处罚款两万元。
本案是衢州市自《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修订后,查办的转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未运行电子转移联单案件。新修订的《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明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转移也要执行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并配套出台《浙江省工业固体废物电子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电子转移联单的运行要求。
通过该案件的查办,以点带面,为企业敲响警钟,倒逼相关企业规范运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电子转移联单,落实“可留痕、可溯源、可追踪”的全过程大数据监管,切实有效防范环境污染。
该案为企业未按照规定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便进行土壤修复的涉土壤新领域案件。
2024年8月14日,台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执法人员对位于黄岩江口化工区的浙江某药业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已停产,地面厂房已拆除。
执法人员调阅企业土壤修复台账资料,显示企业原6#和12#车间土壤已进行了修复,但企业未能提供土壤状况调查报告、专家评审和报备等相关资料。
经调查,该公司原从事制药行业生产,现已停产并拆除,当地政府计划对该地块进行收储。
根据《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督管理办法(修订)》(浙环发[2024]47号)要求,土地使用权收回或转让的,应按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企业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即进行了土壤修复。
该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之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违反本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委托他人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承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之规定,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对该企业处以两万元罚款,对该企业主管人员李某某处以5000元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活动,应当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能够确定污染源、污染扩散途径、污染物分布和受体关系,是土壤修复的前提条件。
该公司没有按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导致污染源、污染范围等情况不清,可能导致土壤修复不彻底或在修复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本案的办理提醒相关企业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进行土壤修复活动前要落实污染调查工作,做到环环相扣有依有据,切实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
2024年7月31日,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松阳分局执法人员对两家不锈钢有限公司开展现场检查,发现其委托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酸洗废气排放口和退火炉废气排放口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调阅两家企业监控视频发现,该公司检测人员出入企业时间和检测时长与提供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不一致。
经调查核实,该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和小票数据上作假,用手掐住烟枪在采样仪器上模拟烟道环境采集空气样本,获取伪造的检测数据。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在松阳县开展10家不锈钢企业自行检测时均存在检测数据造假并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情况。
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为违反《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依照《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丽水市生态环境局责令其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对该公司罚款人民币12.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1万元,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石某罚款人民币5000元,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李某、蔡某分别罚款人民币2.165万元。
松阳县有力有序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对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调查核实。本案中,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现场检查、数据分析、人员摸排、监控核实等方式全面收集证据,特别是仔细查看企业监控视频,发现该公司检测人员出入企业时间和检测时长与提供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不一致的突破口,并从一份造假报告深挖查出该公司在松阳县开展10家不锈钢企业自行检测时均存在检测数据造假并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情况。
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严查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违法,精准打击了自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倒逼第三方机构守法自律、规范发展,推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